動物毛皮制革廢水處理設備
動物毛皮制革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水,即制革廢水。通常,動物皮用鹽或水浸泡使其膨脹,加入石灰,除去肉,除去堿,然后用丹寧酸或鉻鞣制、加脂和軟化,最后染色和加工制成皮革。
1、制革廢水的來源
制革廠生產制造可分成濕實際操作與干實際操作兩一部分。濕實際操作包含提前準備工段和鞣制工段;干實際操作就是說整飾工段。制革廢水主要來自濕法作業準備工段和制革工段:浸泡脫脂洗滌水、脫毛脫灰洗滌水、酸洗鉻鞣洗滌水、染色加脂洗滌水等污水。制革過程中,生皮中的大部分蛋白質和油被丟棄,進入廢渣和廢水中,導致廢水中化學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高,成為制革廢水的主要有機污染源。制革廠污水除帶有有機化學空氣污染物外,一般 還帶有S2-、Cr3+及SS。因此,制革廢水是高濃度的有機廢水,具有染料和鞣劑產生的色度、添加的硫化鈉和蛋白質的分解產生的臭味、硫化物和三價鉻產生的毒性。制革廢水通常在鉻回收后處理。
2、制革廢水的特性
制革廢水排放量大、酸堿度高、色度高、污染物多、成分復雜。主要污染物為重金屬鉻、可溶性蛋白、皮屑、浮游物、丹寧、木質素、無機鹽、油類、界面活性劑、染料和樹脂等。
制革廢水的主要特征如下:
(1)制革廢水是高濃度有機廢水,廢水中COD、BOD濃度很高。
(2)制革廢水的毒性來自高濃度硫化物和三價鉻。硫化鈉用于脫毛,鉻鹽用于鞣制。廢鉻液中鉻和硫化物的含量可達每升數千毫克。制革廢水的氣味主要是由蛋白質分解和添加硫化鈉引起的。
(3)制革廢水中的懸浮物高達3000毫克/升以上。
(4)制革廢水的色度主要是染料和鞣劑,廢水的色度是600~3000倍。
(5)制革廢水整體呈堿性,主要來源于脫發等工程中使用的石灰、堿、硫酸鈉,pH值通常為9~10。
(6)制革廢水的氯化物和硫酸鹽濃度為2000~3000 mg/L,主要來自原皮的保存、酸浸、鞣制工藝。
3、動物毛皮制革廢水處理設備
制革廢水處理
制廢水處理一般采用的是對不同工程的廢水分別進行預處理,綜合處理混合的廢水的方法。制革廢水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,因此生物處理是**工藝。但是,在此之前,單獨收集含鉻排水、脫脂排水、含硫排水,進行預處理。
根據《制革及毛皮加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》(GB30486-2013),含鉻廢水應單獨收集,污泥和水經堿沉淀后分離。上清液達到國標30486-2013標準后,排入廢水綜合調節池。
脫脂廢水用酸處理調整PH破乳,用浮法分離破乳后的油脂,將污水排放到綜合廢水調整池中。
含硫廢水可采用鐵鹽沉降法、化學混凝法、催化氧化法等,一般多使用催化氧化進行預處理。
以上三種廢水經預處理后,隨其他污水送廠污水處理廠進行生物化學二級處理。
一級處理綜合污水經過細格柵、曝氣沉砂池、調節池和一級沉淀池,平衡水質和水量,去除大顆粒無機物、部分化學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。
有許多生物處理方法,包括氧化溝、丁苯橡膠、接觸氧化以及各種方法的組合。除了考慮水質的特點,生物處理過程還應考慮諸如待處理水量、處理要求和場地面積等因素。皮革廢水水量和水質波動大,含有高濃度的氯離子和硫酸根離子,以及難以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和鉻、硫化物引起的毒性問題。因此,生物處理過程必須具有抗沖擊負荷能力,能適應高鹽度對微生物的抑制作用,并能長期降解無機難降解有機物。氧化溝運行負荷極低,處理效果好,停留時間長,稀釋能力強,抗沖擊負荷能力強,因此氧化溝是滿足上述條件的**技術。然而,對于中小型皮革廠來說,氧化溝工藝不是一個選項,因為生產不規則或缺乏足夠的場地,而丁苯橡膠工藝是間歇操作,具有理想的活塞流和短流程。生物接觸氧化法對水量和水質的沖擊負荷有很強的抗沖擊能力。皮革廢水相對集中排放,水質變化和負荷變化較大的是SBR技術和生物接觸氧化法。
最后污水進入化學池進行化學混凝沉淀,混凝劑采用堿式氯化鋁和斜管沉淀。污水中SS和COD進一步得到降低。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一次污泥、剩余污泥和化學污泥集中收集。經過重力濃縮和污泥調理后,它們進入板框壓濾機進行壓濾和脫水。濾液返回污水處理系統。濾餅由當地環保部門運輸集中處理。
|